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9月, 2021的文章

商品的附加價值

圖片
文 / 郭立昌 可以用來交易物資或金錢之物稱之為「 商品 」。 以前發明的電子針灸器就是商品 只要是商品就有「 價值 」。英國經濟學家巴爾本 (Nikolai Balben, 1637~1698) 在其 1690 年出版的《 貿易論 》對商品歸納出三項重點:    1. 本國的主要商品是該國的財富,源源不斷,取之不竭;    2. 本國的主要商品也是對外貿易的基礎;    3. 外國的主要商品是不穩定的財富。 他認為:「一切商品的價值來自商品的『 用途 』,商品的用途在於滿足人們的『 需要 』。」比 1776 年亞當斯密 (Adam Smith, 1723~1790) 出版的《 國富論 》還要早。然後,提到商品的價值有「 實體價值和使用價值 」,商品必須能夠自由流通於市場才算具有價值。「 自由流通 」稱之為「 貿易 」,商品經由貿易可帶來利益,利益可以促進國家富裕、社會安定;因此,一個好政府必須懂得制定合宜的政策,如同漢朝的晁錯在《 論貴粟疏 》中所言:「 聖王在上,而民不凍饑者,非耕而食之、織而衣之,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。」就是說,好政府只要懂得制定好的政策,幫助人民把辛勤勞作所得的商品,貿易所需,甚至於創造財富,社會安和樂利,人們自然會和平相處。而貿易衰落原因,在於「 禁令多 」,所以巴爾本主張:「 自由貿易 。」這在殖民時代是很先進的見解,因為唯有自由貿易,商品的兩個價值才會顯現。 商品還有一種更重要的價值稱之為「 附加價值 」。附加價值來自於實體價值,產品的原料來源就必須是優質的,像孔子所言:「 朽木不可雕也 。」魯班也沒有能力化朽木為可用的器具。優質的原料經過多次加工之後,它的附加價值隨著加工次數而增加。例如每公斤銅錠 50 元,經過加工成銅板可賣到 80 元,再經過加工成銅箔可以賣到 800 元, 800 元和 50 元的價差 750 元就是附加價值 — 這需要技術和智慧才能奏功。 KSI 科學中心在 1990 年代開發的植物萃取物 — 「 K-Horn Propolis 」,因具有保護支氣管的作用,原料 100 元創造出千元的附加價值,而且引領風潮。 馬克思 (Karl Marx, 1818~1883) 在《 資本論 》提及「構成商品之先決條件是『 靠人自己的屬性 』來滿足人的某種『 需要 』之物。」當一項商品不被需要時,

關於投資TES

圖片
文 / 郭立昌 我們在 APEC 倡議的「 TES 」,已經不僅是新科技經濟系統 (Tech-Economic System) ,或是電子商店系統 (The eStore System)最佳實例 ;今年五月,國際能源署 (IEA) 的《 旗艦報告 》 (Flagship Report 2021) 指出:「『 總能源供應 』 (Total Energy Supply  簡稱 TES) 繼續增長的情況下,必須促成『 化石原料 』逐年遞減,『 可再生能源 』逐年增加,根據巴黎協定架構以達成 2050 年『 淨零排放 』 (NZE2050) 的目標。」國際貨幣基金會 (IMF ) 、綠色金融體系網絡 (NGFS) 也紛紛發聲, 一時之間,「 關於 TES 投資 」變成全球的大熱門。去年因新冠疫情 (COVID-19) 而展延的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峰會 (COP 26) 預定於 11 月在英國舉行;屆時,「 TES 投資計畫 」可能成為大會對話的熱點。 1992 年聯合國召開氣候會議, 大會於 6 月 12 日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,由 154 個國家簽署了 UNFCCC( 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,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) ,該公約在批准後承諾簽署國政府降低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,目標是「 防止危險的人為干擾 ( anthropogenic interference ) 地球氣候系統 」,呼籲進行持續的科學研究和定期會議、談判和未來有關的政策協議,旨在讓「 生態系統 」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,確保糧食生產不受威脅,並使經濟發展能夠以可持續的方式進行,方法是保持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穩定;到 2020 年, UNFCCC 擁有 197 個締約國 ( states parties ) , 其最高決策機構「 締約方大會 」 (COP, Conference of Parties) 每年舉行會議,以評估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進展。 UNFCCC 於 1994 年 3 月 21 日 設立了一個總部設在德國波昂 (Bonn, Germany) 的秘書處,並於 1995 年在德國柏林舉行第一屆聯合國氣候峰會 ( COP1 ) 。 1997 年在日本舉行 COP3 , 簽署了《 京都議定書 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