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GO與ICT之發展關係
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倡議型非政府組織對社會的貢獻,主軸鎖定在非政府組織所主張的解決社會問題之議題,而在其中引伸出工具型概念,形成理論,再演變成資訊社會的各種應用科技實例 — 因其項目繁多,故本研究將範圍限縮於對 21 世紀資訊社會有重大影響的應用技術項目 — ICT (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,本研究簡稱為「 資通科技 」)之分析探討;本研究採雙軌並行論述,從析探過程中理出二者交集之處。同時本研究將採用一個簡稱為「 TES 」的新科技經濟系統 (Tech-Economic System) 梳理出與 NGO 的 ICT 倡議與公私部門產生的良性互動,進而找出如同「 社會網絡分析 」 (SNA) 所示「 全體參與者皆能受益 」的可能性。 1970 年代兩次的石油危機,致使歐美經濟遭受嚴重的打擊,英國柴契爾夫人( Margaret H. Thatcher )於 1979 年就任首相後,試圖在其任內( 1979-1990 )建立「 小而美的政府 」( Minimal State ),推動民營化、並計畫性的精簡公部門,在保守的英國實行一連串的改革計畫,被稱之為「柴契爾革命」,雖指責聲四起,但成效卓著。美國總統雷根( Ronald W. Reagan, 1911-2004 )在 1981 年 1 月的就職典禮上即指出:「 政府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,政府本身才是問題所在 。」雷根總統推行供應面的經濟政策,被人稱為「 雷根經濟學 」,使衰退的美國經濟有了轉機。 1980-1990 年代,隨著福利國家所面臨發展的社會困境( dilemma ),使得非營利組織(或稱之為自願部門, Voluntary Sector )成為社會安全( Social Security )制度裡不可或缺的支撐要素之一,甚至可說是社會福利推展的主要動力。歐美國家的公部門運作逐漸產生變化,由官僚體制的、層級節制的、缺少彈性的公共行政,轉向市場導向的、與時俱進的、深具彈性的公共管理,而「非政府組織」( NGO, Non-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)的概念逐漸被廣泛運用。其中有一種推動國際事務的國際性非政府組織,這類的組織迴避了主權認同的敏感議題,由非官方成員參與,倡議( Initiative )有助於未來公共利